大一-交大電必選修
Hazelnut

📖 課程目錄

微積分甲(一)

任課老師: 王夏聲

評分依據:

調分歷史:

這學期大會考全校調了15分,換算成學期成績調了15*0.3=4.5分。 教授用小考70分中的最高分調成70分,又多調了3分。 共調7.5分。若和上一級的等第差不到一分,教授會手動調分升等。

介紹:

心得:

沒有功課,不強迫出席。

適合習慣自學、自由愛好者。

最終成績: A+

物理(一) 榮譽班

任課老師: 林俊良

評分依據:

  • On Class: 10%
  • Mid Exam I: 25%
  • Mid Exam II: 25%
  • Report: 20%
  • Homework: 20% (7 times)

介紹:

On Class

只有開學當周有實體上課,還不是上課內的(記得是超導體), 上課是教授和很多助教們拍的 YouTube

在有限的上課時間,教授會問問題,若舉手回答多少有加分, 我猜測聽別人報告時的表現(不要睡覺、寫功課、讀別科)也會影響吧。

上課氣氛非常愉快,教授、助教人都很幽默,教授的日文比英文好。

Mid Exam

教授拍的 YouTube 教學影片,可以看他講解範例 (基本都是課本內的,有課本也可參考課本)。

考試 1 小時大約 7 題左右,是自己選題,例如: Q1-Q3 選兩題寫。 選哪幾題要特別註記在答案卷第一頁,多寫整卷就是 0 分。

高中選修範圍,不太考大學才出現的公式。

Midterm 全班超過一半 100 分。

Final 證明題多,且較難。

Report

大約 6 人一組,助教分配。

選擇一篇美國物理論文,做 PPT 以及英文口頭報告, 報告後回答同學的題問,助教和教授不會問問題,助教有時會給評語。

花蠻多時間分工看英文論文,尤其是專有名詞! 還要把自己都只懂一半的東西摘要成 PPT 和講稿。 這過程會和系上平時沒交集同學變熟,而且大家都蠻 carry。

評分包含: 報告架構、報告時回答別組的提問、提問別組的報告內容

Homework

有 Quizlet 或 Chegg 基本上找的到,常常是改數字。

Bonus

這學期因為最後一次報告日教授臨時要去日本, 導致大家聖誕夜當天還要來聽報告, 所以教授宣布全班學期分數加 5 分,很幸運吧。

心得:

想不出不推薦的理由。

最終成績: A+

計算機概論與程式設計 英文班

任課老師: 陳宏明

評分依據:

  • HW 15% (10 times)
  • Lab 10% (12 times, On Tue.)
  • Final Project 20%
  • Midterm Paper Test 20%
  • Final Paper Test 20%
  • Final Programming Test 15% (電機系大會考)

介紹:

HW

教授出的,很仁慈。

Lab

助教出的,如果出的助教心情不好就很可怕, 但比起其他門課已經算好了。 這是今年的Lab。

Final Project

18位助教想出6個題目,最多兩人一組,填表單選前三志願想做哪個題目,按志願抽籤排序。 題目有: 2048、爆爆彈、Simple Routing、RPG(好像是一篇文章重新組合單詞...)、貪吃蛇、販賣機。

Paper Test

  • 超過30個 A~? 編碼的英文專有名詞,1-10題名詞解釋,填上符合的名詞代碼。
  • 選擇題,包含計算機知識、程式。
  • 簡答題,程式的基礎觀念 (例如: Explain the function description and declaration and their differences.)
  • 給函式,問最後 x 的值是多少。
  • 手寫程式題。

方法: 讀教授 PPT,背熟專有名詞的英文和意思。手寫題很多,英文/中文皆可,據說用英文較容易拿分。

Final Programming Test

用學校 OJ 試測資。滿分 150 分,最後將最高分調成 100 分。

心得:

陳宏明教授的程式課相對適合程式新手,加上助教人還不錯, 但是上機為保公平他們還是無情不幫忙。

我和搭檔的 Final Project 因為有一份 output file 的路徑輸出順序相反, 但當初專案說明並沒有說要從起點輸出,而是之後到 E3 上的討論區有人問, 助教才說明,可我們倆都沒特別在看討論區這塊訊息。助教們最後為了公平,即使我們其實 7 條測資全過還是把我們的分數打 7 折… (影響學期成績 4.2 分)所以,一定要把 E3 的公告和討論區 通知打開, HW 修改等等的訊息可能都在上面。

期末大會考也不用太緊張,他會看測資過多少部份給分。 據說這次過最多的人,他的題數是 6 題。 我當初 OJ 登不進去,所以現場只能手工測資,沒寫很多題, 是高中畢業才學 C++,最後至少有 75 分~供參考。

最終成績: A

邏輯設計 英文班

任課老師: 賴柏承

評分依據:

  • HW 20% (7 times)
  • Quiz 20% (7 times and take the best 5 grades)
  • Midterm 30%
  • Final 30% (電機系大會考)

介紹:

沒有 Final Project,期末比較好過。

小考、功課幾乎就是課本中的習題,所以建議要做完習題 (不過到期末真的題目很多),並且一定要拿到課本答案!

期中期末考都是全部考同一份考卷,由每個邏輯設計教授的助教共同出題, 就不會出現課本題目。

心得:

我自己發現這樣比較快:

  1. 功課都是剛教完就出的,所以我都會找出課本哪幾題是功課題目,先做那幾題複習,順便寫功課,有時間再寫其他題目。
  2. 有些章節有連貫性,假如 13、14 章是 15 章的鋪陳,我就會寫 15 的題目而跳過 13、14,不然會花非常多時間讀邏設。
  3. 賴柏承教授的 PPT 簡單扼要,很適合搭配課本一起看!
  4. 上課或下課時參考 PPT、原文書用 Google 文件做屬於自己的整理筆記,更好理解。用 Google 文件純屬複製貼上方便。

最終成績: A+

微積分甲(二)

任課老師: 王夏聲

評分依據:

  • 微積分會考 30%
  • 小考 3 次 70%

調分歷史

這學期微二大會考全校調了 7 分,因為 3 次 tests 都難,所以教授決定把全班成績調 22 分。 若和上一級的等第差不到一分,教授會手動調分升等。

介紹:

Tests:10 題選擇 + 10 題填充。教授的微二難度比微一高很多,大部分出自自己講義的重點。選擇題常是判斷對錯,所以就算沒去上課,最好也把教授的 Lecture Notes 看過。

心得:

  • 沒有功課,不強迫出席。
  • 教授的微二關鍵很看最後調分,所以慎重考慮是否要修。

最終成績: A+

物理榮譽班(二) 英文班

任課老師: 林俊良

評分依據:

  • On Class: 10%
  • Mid Exam I: 25%
  • Mid Exam II: 25%
  • Report: 20%
  • Homework: 20%

介紹:

  1. 課程以事先錄好的 YouTube 為主。
  2. 教授實體課只有開學 1–2 次,講半導體、固態物理。PPT 要拍下來,因為期中/期末的 bonus 題會考到。
  3. 考題舉例:
    • 期中考:課本的 challenge 題、additional problems,bonus 題是 Issues of 2D FET。
    • 期末考:特別多簡答題,主要是近代物理(量子力學有公式證明,光子部分問普朗克黑體輻射和古典差別,光電效應的波動說不足)。

心得:

分組報告蠻讓人焦慮,若有很扛的隊友會很放心,否則會比較危險。上學期花較多時間討論,這學期才幾次討論就上場,對報告和組員熟悉度差很多。期末很忙,大家都不一定想花時間在報告,所以小組氛圍影響很大。

最終成績: A+

線性代數

任課老師: 吳卓諭

評分依據:

  • Homework + Quizzes 30%
  • Midterm Exam 30%
  • Final Exam 40%

介紹:

  1. 考試與功課都是全證明與是非題(需證明對錯)。教授與助教重視嚴謹性與空間觀念,若未達到標準基本會全扣,部分給分較嚴格。
  2. 有演習課,助教會出 2–3 題,請同學上台解答,據說會加分。課堂發問也會加分。
  3. 功課每週都有,平均需花約六小時。

心得:

  1. 開學時最挫折的一門,因為助教批改完才放解答,初期抓不到批改與出題方向,功課分數落差大(40–95)。直到期中考前寫信約助教問問題,才明白如何準備。
  2. 建議:
    • 盡量找同學一起修,並參與演習課,上台回答可加分。
    • 若沒時間深入投入,至少背熟課本中的 Theorem、Axiom、Prove、Remark。
    • 助教親筆寫的功課解答要看,Quizlet 解答幫助不大。

最終成績: A

機率 英文班

任課老師: 高榮鴻

評分方式:

  • Homework and in-class performance: 20%
  • Midterm Exam: 40%
  • Final Exam: 40%

介紹:

  1. 功課每次 2–3 題,都是課本習題,有答案,分數基本能拿滿,最後甚至會超過 100。
  2. 網路評價兩極,但整體甜度中等。教授堅持交大舊制,全班平均約 78,不會因考試難度而壓分。
  3. 考試以往是「考古 + 課本習題 + 新題目」,但 113-1 期中、期末幾乎都是新題或改編題。
  4. 考試全手寫,有部分給分,教授算慷慨,建議盡量寫。
  5. 週五早九不定時點名,教授會依出席率決定是否調分。

心得:

  1. 教授和藹可親,下課樂意解答問題,上課希望互動,但學生多數害羞。
  2. 大一先修機率(同修微二、線代),不需線代背景。機率主要用到微積分的泰勒展開、多重積分。若想先修機率,可先讀微二。本課程大一生不少,很多人選擇先修掉,不然大二課業會很重。
  3. 準備考試的重點:課本習題 + 教授考古題。這是我這學期最有興趣、最有成就感的課,大學第一次拿到全班最高分。
  4. 雖然期中平均僅 45 分,但學期成績給分寬鬆,最後拿得不錯!

最終成績: A+

數位實驗

任課老師: 陳建安

評分方式:

  • 0~12% Quiz (Optional) → 最後助教決定不小考
  • 20~32% Lab Implementation
  • 24% Lab Report
  • 32% Project (Team work, 3 students / team)
  • 12% Miscellaneous items (e.g. 寒假作業、材料狀態、課堂表現、TA加扣分、demo效率)

介紹:

課程說明

  1. 電機系大一唯一的實驗課,非必修,畢業前需修滿 2 門專業實驗即可。抽籤難度偏高。
  2. 內容包含邏輯設計實驗與 Verilog:前 4 次 Lab 為邏設延伸 (AD2 當 I/O),後 4 次在 FPGA (Nexys4 DDR) 上跑 Verilog,最後有期末專題。
  3. 大一未學電學者會較陌生,需要花時間熟悉 FPGA 與 Verilog。

關鍵 1: 期末專案

評分項目 描述 分數
專題現場展示與驗收表現 操作流暢、解說清楚 40%
結報 彙整資料、進度、設計、結果 30%
線上影片互評 票選表現佳的組別,一人一票,不可投自己 30%

助教有說不一定要用 VGA,最後確實也不會因 VGA 與否影響分數。

關鍵 2: 結報

  1. 前四次 Lab (AD2):依模板回答,公式推論需寫完整過程,不可只寫結果。
  2. 後四次 Lab (FPGA):改成寫實作過程,每張圖需附解說,有延伸資料更佳。
  3. 助教提醒:回答要完整、有內容、有結論,避免模糊回答。可以加上錯誤紀錄、理論數值比較、補充原理資料。

關鍵 3: Bonus

  1. 最後三堂 Lab (FPGA) 若提前一週完成,每個實驗可得 1 分 bonus,最多 9 分,算在 Miscellaneous items。
  2. 建議盡量拿滿,但期末趕 Verilog 與實驗非常花時間,Vivado compile/debug 會耗時。
  3. 強烈建議找學長姐要資料,並且與同學合作,避免卡關太久。

心得:

  1. 推薦大一下修,雖然花時間但收穫很多。
  2. 不是甜課。結報與專案平均都 70 初。助教會調整成績,我原始分數最高算出 89.3,最後仍拿到 A+。
  3. 助教會依整體表現調整成績,bonus 與專題表現很重要。
  4. 我的結報不高,但專題 86 分。Demo 時 5 位助教會聽取,每組需解說清楚,表達要生動並邀請助教操作。氛圍與表現比作品本身更影響評分。

最終成績: A+

物件導向程式設計

王學誠

評分方式

  • In-Class Lab/Tutorials (30%)
  • Midterm Exam (25%)
  • Final Presentation and Term Paper/Report (30%)
  • Class Participations (GitHub Commits 10%, Others: 5%)

介紹

上課是線上播放MIT OCW...(你的文字放這裡)

心得

真的巨水。這堂課和真正的oop課程完全不一樣,所以如果需要銜接資料結構,還要再自己讀一下C++計概後半段。很多人評價都說不知道自己學了什麼, 因為教得東西實在太五花八門了。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學會用GitHub,而且在期末專題時,小組真的使用GitHub來分工,就比以前計概各自打各自的還要有效率。 助教很讚,還會和我們聊天,對成績都有得商量。感受到人間溫暖。

離散數學

趙家佐

評分方式

  • Quizzes 30% (八次取六次最高)
  • Midterms 35%
  • Final 35%

介紹

線上小考以及上課...(你的文字放這裡)

心得

絕非甜課...(你的文字放這裡)